有问题可邮箱来信:zuisiji@outlook.com
01.它击败了《哈利波特》
2001年,一部叫《哈利波特与魔法石》的电影在各地上映,华纳公司出色的制作将j·k·罗琳笔下宏大的魔法世界完美呈现,让这个魔咒与冒险并列的故事风靡全球,至今仍是人们热议的系列作品。
2000年,《哈利波特》系列来到中国,同时出版的前三部图书为中国读者打开了进入霍格沃兹的大门,之后上映的电影进一步推动了后续作品在国内的销量。
然而“好景不长”,往后陆续上映的电影续作虽在不同程度上拉动了《哈利波特》系列图书的销量,但始终无法超越另一外文小说系列—《冒险小虎队》。
该系列自2002年引进中国以来,就以离弦之箭的姿态登上中国少儿畅销书榜,仅初版发布3年就售出800余万册,打破了《哈利波特》系列在国内创造的700万册记录,而在三系列发布之后,累计销量也达到了惊人的3600万册,一跃成为无数90后的集体记忆
在当时,只要是有图书卖的地方,就绝对会有《冒险小虎队》的影子;每个班上,总有一两个土豪能够收集全系列,借全班同学翻阅。
只可惜僧多粥少,即便是土豪同学慷慨地把书带到学校,也不可能让每位同学都能在第一时间感受到故事的精彩。
于是一些心急的同学便会在放学的第一时间跑去大小书店“白嫖”图书,而我也是其中之一。
依稀记得,那时候的“白嫖党”也是要抢着才能够当上的,毕竟书店里摆摆出来的《冒险小虎队》也就几本,如果因为老师拖堂或值日而晚到时,书早就被先到的同学拿走,正坐在书架间的过道上美滋滋地看着呢。
如果你是一个“社交牛叉症”,大可凑近这些人的身边蹭书看,也许久而久之,你就能交上一位能够一起看书并交流的朋友;
很不巧,我是一个深度社恐,每次晚到的时候也只能远远羡慕那些能够看上《冒险小虎队》的同学。
噢,远远望着的可不止我一个人,书店的店员们同样密切关注这群白嫖图书的小屁孩们,毕竟他们在这里每读一本书,书店就损失一笔生意。
要想阻止白嫖其实非常简单,只需要把书中附赠的“解密卡”拿出来就好,因为这张小小的塑料卡,是这一系列图书的解谜的关键道具,少了它,整本书的乐趣可能少了大半不止。
只可惜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”,即便是店员抽取了图书的“灵魂”,一些心急的小读者们依旧是抵挡不住故事的诱惑,要么是借别人的解密卡,要么是依靠自己的推理,硬是蹭完了整个系列。
无论是央求父母为自己购买,还是等着土豪同学的施舍,亦或是跑到书店白嫖…几乎每一位90后的脑海里,都有类似的关于《冒险小虎队》的记忆。
但它又与大多伴随我们童年的玩具一样,在成长中的某个阶段突然消失,就像书中的故事一样,留下了太多谜题。
02.儿童文学中的“走进科学”
《冒险小虎队》是奥地利作家托马斯·布热齐纳所写的冒险/推理小说、儿童文学,讲述的是坚毅如虎的碧吉、精明如虎的路克、勇猛如虎的帕特里克这三位性格各异、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组成的“冒险小虎队”,到世界各地解谜的故事。
当然,小说能够畅销的前提还在于读者能够提起兴趣来理解其中的故事,对于《冒险小虎队》这种外文小说,引进和翻译的环节更是畅销中前提的前提。
关于引进,目前网络上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两个,其一是因为《哈利波特》系列在中国的热销让国内出版商看到了“三人主角团”这一模式的市场,而《冒险小虎队》作为一部“冒险小说”,也更符合国人的阅读习惯;
其二便是主角团据点位于一个名叫“金虎餐厅”的中餐馆的地下室,这一微妙的中国元素,也引起了审核者们的注意。
而在翻译方面,由于其中的不少谜题都依附于外语,为了保留解密环节,维持故事的可读性,当时的工作者们在图书的本土化工作可谓是绞尽脑汁。
例如原著中作者本是利用德语书写上的错误引出写信人的求救信息,当这些书信被翻译成中文时,自然很难沿用原有的解密方法。于是国内的翻译人员便使用中文谐音作为解密的关键信息,在尽可能地保留原意的情况下,确保国内观众能够顺利解读信息,推动故事的发展。
正是这些国内出版社员们的努力,让《冒险小虎队》这一系列图书顺利进入中国市场,开启了它的销量传奇之路。
如果说秘密基地是《小虎队》能够引进中国的原因,那么“解密卡”就是其走红的关键。
通常,推理小说的揭晓谜底的方式都是借角色(一般为主角)之口讲述、还原,读者仅是作为“上帝视角”去旁观整个过程。
但这样冗长的文字很难让低龄读者提起兴趣,于是托马斯就在书中插入相应的图片,读者需要将“解密卡”中对应的部分贴合图片,这样谜底的提示或是答案便会显现出来,以便继续推动故事的发展。
在放入解密卡前,书页上只有模糊的散点。
而在套上解密卡后,清晰的文字便跃然纸上了。
事实上解密卡的玩法就是利用了所谓的“莫尔条纹现象”,这是一种在18世纪被法国研究人员莫尔首先发现的光学现象。
从原理来说,这就是两条线或物体以某个恒定的角度和频率发生干涉的视觉结果,当人类的眼睛无法分辨两个事物的时候,我们也就只能看到干涉的花纹,而这个花纹就是所谓的莫尔条纹。
道理这东西看不懂不重要,只要你们知道类似的事物其实一直都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就可以了。
如条纹衣物所产生的“晃眼感”;也如某些设计精美的包装,当用户抽出和装入盒子的时候,封面的各种元素也会随之运动起来,而这就是所谓的光栅动画。
不仅如此,曾经风靡一时的3D卡片其实也运用了相同的光学原理,当使用者晃动到不同角度的时候,画面便会展现出不同的形象,而这个玩意也可谓是90后的3D影像启蒙了。
可以说,正是这种需要亲自动手的解谜方式让读者从“旁观者”变成了“参与者”(即“小虎队”的第四位成员),极大地提起了读者的兴趣和自豪感。于是《冒险小虎队》仅用了3年,就完成了对《哈利波特》的超越。
值得一提的是,《冒险小虎队》也在后来成为了国产儿童冒险小说《查理九世》借鉴的存在,后者凭借延续下来的“互动解密玩法”一跃成为了00后的宝藏图书,全册销量也早已突破千万量级了。
凭借解密卡,读者能够协助主角团找到解密的关键信息,或是角色的一个小动作、或是角落的小物件,当所有线索都集中起来指向某个人物时,你便会发现前期提到的各种骇人的鬼怪都是人为的惊悚。
所谓的幽灵飞机其实只是遥控飞机、冰天雪地里出现的大雪怪其实只是有人在放电影、在球场上奔驰的鬼怪其实只是人穿着道具服走动…
骇人听闻的开头、惊悚刺激的解密过程、科学的事件真相,如此看来,《冒险小虎队》的故事结构与《走进科学》颇有相似之处。
确实,如今再看《冒险小虎队》,你很容易就能找到逻辑上的漏洞,但这并非是作者设置剧情时的不谨慎,而是自始自终都在遵守“儿童文学”的范畴,通过设置悬疑,诱导读者思考,让其以科学的眼光去看待万事万物。
只可惜这一伴随90后成长、刺激中国童书市场的宝藏童书,却在2010年前后逐渐销声匿迹,有不少人猜测,原因可能是原著中出现了歪曲历史的剧情。
外文原版《冒险小虎队》共有11册,但被引进中国的却只有10册,那本被遗留的图书正是以中国为故事舞台的《千龙山》;后续,该册图书也被制作成《冒险小虎队》唯一一部电影《小虎队:龙山之旅》。
故事以明朝的不死药中心,依旧是讲述小虎队的冒险解密,而作者之所以要写一篇“中国故事”,也是因为注重中国市场。
但可惜的是,西方创作者编写中国故事总是难以脱离某些刻板印象,在《千龙山》中,托马斯就加入了不少西方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,甚至严重歪曲了明朝的历史,这不仅导致该册图书及其电影没被引进中国,就连后续的销售也受一定程度的影响。
当然,刻板印象作为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,也不全归咎于作者一人,长期以来,中国的文化输出都处于一个弱势阶段,致使一些重视中国市场、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也很难充分了解到真正的中华文化。
幸运的是,托马斯是一个真正重视并主动学习中华文化的西方作者。在今年9月,他就在B站设立自己的帐号,开始与中国读者交流。
他会品尝月饼,也会分享书中的小细节,相信随着托马斯与读者的双向交流愈发深入,他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也会逐渐消散,也许在他往后的作品中,我们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。
03.结尾
对于90后而言,没有《冒险小虎队》的童年就像是没有解密卡的《冒险小虎队》,仿佛失去了灵魂。
它宛如一位教师,在我们人生中的某个阶段守望我们的成长,教会我们勇气、智慧和科学,但同时它又仅限于此。
经过成长后的我们迈向了更高的阶段,我们早已会用更加谨慎、辩证的目光去看待身边的事物。
只是回望《冒险小虎队》时又不禁感叹到,我们曾与三位小冒险家一起莽过、笑过、被吓过,一起在幻想的空间里走遍世界各地,这些都是童年的专属。
有问题可邮箱来信:zuisiji@outlook.com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注册